检测设备
启功先生和他的几位恩师
启功(1912——2005),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雍正天子的第九代孙。中国今世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判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集会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判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照料、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团结会创会主席,中国释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照料,西泠印社社长。
启功先生和他的几位恩师文|赵仁珪“敬老崇文”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的 办馆目标,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和 从事这一事业的资深文人的尊重。这些人 在享受这一尊重的同时,也应该身体力行 地传承这一美德。已故的第六任老馆长启 功先生就是这方面的范例,他和恩师之间 的感人故事就是对“敬老崇文”的最好诠 释。
翻检一下启先生所写的种种简历,即 使仅仅三四百字,也肯定详尽地填上自己 从何年、从师何人及何业。他的解释是: 如果没有他们已往的教诲,就没有我现在 的启功,他们就是我的大树,就是我的 井,就是我学、艺生命的源头。而在生活 中启先生也常在种种场所谈起这些老师: 戴姜福、贾羲民、吴镜汀、溥心畬、溥雪 斋、齐白石等人,固然另有他的大恩师 陈垣先生,并饱含情感地写下许多纪念文 章,如《记我的几位恩师》、《溥心畬先 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记齐白石先生 轶事》及纪念陈垣先生的长文《夫子循循 然善诱人》等。终身不渝的感恩之心作为学生对老师的“敬”与“崇”, 首先要保有一颗由衷的、终身不渝的感恩 之心,这才称得上人性善、人性美,这才 能与那种用之则敬,不用则弃,以致借标 榜老师来树立自己的功利之徒、市侩小人 判若云泥。
贾羲民(字尔鲁)先生,是启先生 学习绘画的第一位老师,贾先生虽在绘画 史上没有太高的职位,但他博通经史,尤 善于书画判定,他的画属于典型的“文人 画”。这种画风对启先生影响至深。而启 先生从他身上受惠最深的当数书画鉴赏和吴镜汀先生像判定。那时故宫每月前三天的门票由一元 优惠到三角,贾先生每月都乘隙带启先生 去看画,边看边讲,启先生自称自己的书 画知识就是这样“熏”出来的,并常感伤 道:“这就叫‘润物细无声’啊。
”溥心畬、溥雪斋、祈井西、吴镜汀互助山水画扇面吴镜汀(名熙曾)先生的画名就高 得多了。他的画更注重画理摆设和笔墨技 巧,在其时被称为“内行画”,尤擅长模 仿息争析差别画家的差别笔法,并示范、 教授给学生。
在吴先生的指导下,启先生 摹仿了许多大师的作品,不光在绘画技巧 上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而且也大大提高了 判别能力,因为一看笔法,就知道这是谁 的习惯和路数。上世纪90年月,启先生在 外洋发现了吴先生的一轴山水长卷,便花 重金买下,并出资将它揭晓在香港的《名 家翰墨》上。直到晚年启先生还经常对着 它把玩不已,一方面浏览吴先生的高明画艺,一方面缅怀他对自己的教诲。
启先生还曾正式拜齐白石先生为师, 从那里学到一些“秘技”,如画四下飘扬 的虾须并不是转动手腕而是转动纸,篆刻 时如何运用单刀法等等。对白石老人刚健 的书法和充满童趣的诗作,启先生也十分 喜爱。
曾写诗赞扬道:“一生三绝画书 诗,万里千年岁可知。何待历史求史笔, 自家腕底有铭辞。”上世纪80年月末,有 人出示白石老人的8幅画作,启先生一口吻 为之题写了8首诗,足见他对白石老人的崇 敬。
他还常和人说:白石先生很喜欢我, 总亲切地叫我“小孩儿”,常念叨“谁人 小孩儿怎么老没来?”就凭这句话,我就应终生敬重这位老师。溥心畬(名儒),号称王公艺术家,与张大千齐名,时称“北溥南张”,且诗 书画俱佳,是其时北平艺术界的首脑。因为同属爱新觉罗家族,所以启先生有时机 经常收支他在恭王府后花园的翠锦园举行 的艺术沙龙。启先生本想借机向他学画, 但每当向他求教时,他只谈诗,而不谈 画。
他的奇特理论是:要想画好画,得先 作好诗,而好诗的尺度是“空灵”。启先 生只好按他的路子走。
一次,启先生用心 画了一幅扇面,另一面作上一首颇具“空 灵”的五律拿给他。他先看诗,并重复地 问道:“这是你作的吗?”启先生再三说 是,并反问:“像不像您作的?”他兴奋 地笑了,然后才把扇面翻过来,给启先生 讲画。今后启先生获得他许多的真传。
心畬先生的理论虽然有些绝对化,但这种把 诗画拉通的看法对启先生影响很大,这也 是启先生对他一直深存感念、把他视为 “文学艺术上深承教诲的恩师”的原因。溥心畬先生像戴姜福(字绥之)先生是清代著名学 者戴震一族的后人,也是启先生曾祖父任 江苏学政时选出的拔贡,著有《华字源》 等著作,在音韵学、地理学、文字学等方 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戴先生曾在启先生曾 祖另一门生家设家馆,启先生其时家境贫 寒,只能凭关系到他家去“附学”,但对 他却敬奉终生。不光戴先生去世时亲自去 协办丧事,就连几十年后戴先生的继室去 世仍去怀念。启先生晚年的《启功口述历 史》曾有这样的纪录:“我现在还保留着 其时听课用的红格条记,有些解说现在还 影象犹新。
......戴老师为我打下的深厚的 古文功底,帮我建设的独具个性的学术思 想和善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却一直指 导着我,膏泽着我,沾溉着我,这是我永 生不能忘记的。我终身的职业是教师, 而且主要教授的是古典文学,而教授这些课的基础恰是这些年随戴老师学习夯实 的。”薪火相传的继续生长对老师的“崇”与“敬”还应在感恩 的基础上,传承和发扬老师的品德操守、 学术思想、治学方法,正如所谓的“大 孝”不仅在于养口腹,更重要的在于养心 志一样,这才称得上是学者型的、高条理 的“敬老崇文”。启先生对陈垣先生的敬 崇正堪称这方面的典型。
陈垣先生对启先生是有大恩的。启先 生幼时因家境贫寒,中学未结业即为养家 生活而奔走,在最难题的时候,经曾祖的 门生傅增湘的先容,得以结识时任辅仁大 学校长的陈垣先生。
陈校长对启先生的第 一印象即是“写(字)作(文)俱佳”, 并破例摆设他到辅仁大学附中教书,不久 即被阻挡者以学历不够而辞退。陈校长又 破例摆设他到辅仁大学美术系作助教,不久又被阻挡者以同样的理由再次辞退。
但 陈校长看准了启先生是可造之材,最后索 性把他摆设在自己的身边,到辅仁大学教 授国文。5年内三进辅仁,这传奇般的经 历彻底改变了启先生的运气,并最终成就 了启先生。如果要评选现代“伯乐奖”的 话,陈校长无疑当是最美人选之一。
而启 先生对老校长的感恩之情也就可想而知, 他常感伤道:老校长就像护犊子一样地护 着我,我从小就是孤儿,我从老校长身上 获得了比父爱更博大的爱,这份情,别说 今生今世,就是有来世我也酬金不完。更感人的是,启先生能将这份天高地 厚的感恩之情化作薪火相传的品学继续。
这首先体现在高度的敬业精神上。陈垣先 生在辅仁大学任校长50余年,启先生在 北师大(辅仁大学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任教70年,他们都把毕生的精神献给了 教育事业,都是良好的教育家。这中间还 有一段插曲:抗战胜利后,辅仁的一位教 授出任北平教育局局长,想拉启先生去作 科长,启先生拿禁绝,便去请教老校长。
他先问:“你自己以为怎样?”答道: “我少无宦情。”他便捋着胡子哈哈大笑 道:“那我就可告诉你了:学校送给你的 是聘书,你是教师,是来宾;衙门里发给 你的是委任状,你是属员,是仕宦。你想 想看,你适合哪个?”一句话使启先生恍 然大悟。
确实,如果没有陈老校长当初的 慧眼与坚持以及这次的当机立断,启先 生的才气很可能就被隐藏在滔滔世俗之中 了。所以启先生很是看重老校长给他选择 的教师职业,并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这块园 地中,把它看成继续老校长事业的最好选 择。1991年启功先生在励耘奖学金捐钱仪式上启先生晚年有许多令人羡慕的头衔, 但他总是强调自己的主业是教师。为此他的手刺上曾只印有“北京师范大学 启功” 几个字,厥后朋侪开顽笑说:“你在师大 干吗,看大门吗?”这才加上“教授” 两个字。
而在实际的教学历程中,启先生 也总是虚心地向老校长请教。如老校长经 常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并和他们一起备 课,还特别注意年轻教师和学生的写作训 练,有时还亲自把自己的“程文”贴到橱 窗里供大家学习,甚至亲自为启先生所开 设的书法课放幻灯。
这都极大地推动启先 生要认认真真地上好每堂课,从老校长身 上学到每个细节,如板书时每竖行不要超 过四个字,否则后边的学生看不见等等。经由恒久的学习和体会,启先生总结了老 校长9条教学履历,尤其强调因材施教和 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不光自己身体力行 地贯彻到70年的教学中,而且还以此教育 下一代,成为教育事情者可以共享的名贵 财富。启先生曾为北师大制定了“学为人 师,行为世范”的著名校训,他曾深有感 慨地说,这种高贵的境界实际上是受到老 校长的启发。而这8个字也恰成为人们对启 先生的一致评价。
启先生在《夫子循循然 善诱人》中用这样一段谦卑的话很好地概 括了这一传承的关系:“在今天如果说予 小子对文化教育事业有一滴孝敬,那就是 这位老园丁辛勤浇灌时的汗珠。”这种传承还体现在治学上。
陈校长 治学很是严谨。他强调治学先要掌握第一 手质料,如他的《中西回史日历》中的清 代部门,就是查阅了大量的故宫文献馆保 存的清朝每年的“皇历”才完成的,因此 绝对可靠。而对第一手质料,陈校长还主 张要“竭泽而渔”,即要占有和熟悉全部 相关的质料,再去著书立说。
启先生的学术研究就是在这种严格的训练中起步的。起初启先生不知从那边开始自己的学术研 究,陈校长便引导他:“哪些书你读得最 多、最熟、最有兴趣?你一定要从自己的 实际出发。”这样启先生就从碑帖书画的 考证入手,陆续写出了《急就章传本考》 《平复帖说并释文》《兰亭帖考》等重要 论文和《古代字体论稿》等自成一家的专 著,并逐步扩大到诗词、语言、文学等其 它领域,出书了《诗文声律论稿》《红楼 梦注释》《汉语现象论丛》等专著。
在写 作这些文章时,启先生经常去请教陈校 长,陈校长也总是悉心指导,有时还亲自 为他提供第一手质料。而这些著作最突出 的特点及优长,也一如陈校长治学的特 点:质料可靠而翔实,真可谓文如其人、 文如其师。每当有人在陈校长眼前夸奖启 先生的文章时,陈校长就会捋着髯毛笑着 说:“他是这方面的专家嘛!”陈垣先生指导启功先生举行学术研究陈校长不光循循善诱地教诲启先生, 而且不停地勉励他、推动他。《启功口述 历史》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当启先生准 备出书自己的第一部专著,去请老校长 题签时,“他突然问我:‘你今年多大 岁数了?’我说‘51岁。
’老师又突然 放下我,历数起许多学者的寿命来......正 当我摸不着头脑时,老师又突然语重心长 地对我说:‘你要好好努力啊!’说罢欣 然命笔。我愣了一刻,终于明确了他的良 苦用心:他一方面为我的发展兴奋,兴奋 得似乎一个小孩子,看到自己浇过水的小草着花结子,便兴奋地喊人来看;一方面 又以父老的履历申饬我,人生苦短,时不 我待,要抓紧大好时光多出书。这时看着 他为我题签的身影,我险些掉下热泪来。
老师的书斋名‘励耘’,老师用他全部的 身心为我解释了什么叫‘励耘’,如何作 一个辛勤的耕作者,如何作一个优秀的园 丁,如何作一个提携后进的父老。”当 然,老校长为人的朴直不阿、对进步事业 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以及对中华民族历史 文化的一片丹诚,都对启先生的一生发生 过深远的影响。
作为感恩和传承最感人的事例就是启 先生所设立的“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上 世纪80年月,大批贫寒子弟考入北师大, 生活很难题。为此启先生奋战数月,在香 港举行了书画义卖展,并将所得160余万 元全部捐给北师大,建立了一个基金会。
校方准备以“启功”的名义来命名,但他 坚决拒绝,坚持用老校长书斋的名字“励 耘”来命名,以此来表达对老校长的感恩 之情和希望将“励耘”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的殷切希望。如果要评选今世尊师的模 范,启先生当是最美人选之一。陈、启师 生之间的感人事迹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尊师 爱生的韵事,而如今许多学子又从“励耘 助学奖学基金会”中真正感受并继续了中 华民族敬老崇文的优秀传统。
作者:赵仁珪(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编:黎斐 执行主编:陈亮版权声明:《中国封面》在推介流传历程中难免泛起部门文章未能实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的情况。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置惩罚。
谢谢!邮箱:zgfmgzh@163.com。
本文关键词:开云体育官网入口网页,启功,先生,和,他的,几位,恩师,启功,1912,—,2005
本文来源:开云体育官网入口网页-www.wq328.com